在那些熟视无睹的物件里,电梯可能是最被低估的一个。要是没有电梯,建筑物能有多高?城市会摊到多大的面积,我们会多花多少时间?
一百六十年前,伊莱莎 ? 格雷夫斯 ? 奥的斯发明了安全电梯,提升了城市的天际线。现在,每天都有数十亿人搭乘这种垂直交通工具上上下下,在这个几平米的铁盒子里,产生了无数的哲学问题——电梯怎么还不来?为什么超重的总是我?进了电梯大家怎么都不说话了?
问题一:
在电梯里,为什么所有人都会看楼层指示?
楼层指示那么有趣吗?
其实这是一种避害行为。我们都知道盯着楼层指示,就像盯着手表秒针或者地铁到站提示牌一样无趣;我们只不过是用这种方式来避免其他的尴尬,同时期待着第一时间脱离这种不舒服的境况。
问题二:
为什么超重的总是我?
嗯,真的不是电梯搞歧视……只是这种“明明有肉却吃不到”的事情,更容易被记住而已。不过这也是为了安全嘛。
要保证安全,首先要保证不超重。所以电梯的额定载人数,会用电梯载重除以平均体重得出,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会遇到“明明没有很多人,自己进去后还是超重了“,可能电梯里隐藏了几位重量级大神!
问题三:电梯怎么还不来?
越着急电梯越不来?当然,这是相对论嘛……(大雾)这是心理作用啦。
人们在不同时候有不同的等待极限:等待网页加载的极限是几秒钟,等待电梯的极限嘛,大概是30秒钟。要让电梯多快好省,就不能让每部电梯各自为政。
控制多部电梯联动,早就变成了一个有趣而复杂的问题;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算法,已经成了程序员的经典面试题。
问题四:
谁……谁在……放气?
电梯每天承载数百人次上上下下,难免碰到几个吃坏肚子的、肠胃灌风的;电梯又是个密闭空间,除了捏鼻子皱眉头,就没别的办法了吗?
老式电梯像个笼子,八面来风清风徐来,不怎么需要考虑换气问题。现在的电梯为了安全,已经变成全封闭设计,只靠开门关门换气不太够。